close

 看到廚房裡的人類學家莊祖宜寫的飲料的價值,讓我恍然大悟一些事實,對吃喝飲食的習慣往往跟你生長環境的習慣有關,從小我們家就沒有買飲料的習慣,偶爾婆婆送便當給我時附上一瓶養樂多就十分奢侈了,這就是為何童年會對阿姨家留下這樣的印象:阿姨家很時髦,漂亮,因為她端出冰涼的柳橙汁給我喝。在比較搞得清楚狀況的年紀我已經吃素了,而且大部分都在家吃,外食最多就是素食自助餐,跟著姨媽表哥去鬥牛士時我跟婆婆就點pizza Hut的素食披薩。有零用錢的時候也沒有特別愛買飲料,整個青春期我好像就沒想起來,飲料很迷人應該要抗爭一下這件事情。剛進大學跟室友一夥人去東海有名的龍門,我點了銀耳蓮子湯這種奇怪的選擇,讓室友內心暗暗驚訝"誰會在這點那玩意?",因為壓根我就沒吃過芋圓仙草,那時我土到根本沒聽過芋圓。

 我想太過單純的童年對我來說多少是寂寞的,因為有零用錢的高中歲月,我開始走進"三皇三家""日出印象"這種咖啡館點一杯卡布奇諾,甚至走進"Friday"點一杯藍色的瑪格莉特,或許這稱得上是對飲料開始有了興趣,但我知道當時是愛上店面的裝潢,我就像劉姥姥走進高雄市區(其實就是火車站前面)這個大觀園後,停在幾家最顯眼的店,點一杯當時覺得無比重大但其實無關緊要的東西,感受小資世界的魅力所在。就在這種幾乎未開化的飲食經驗中進入大學,一離開家整個對飲食世界有了巨大的改變,沒有人跟我搶食婆婆辛勞烹煮的一桌菜了,充裕的生活費跟前男友的照顧,文化差異讓我有了嶄新的飲食體驗,到現在我還很喜歡台灣的補湯,虱目魚肚湯跟三寶飯,生魚片跟魚下巴就更不用說了,重點是我開葷了,開始喝酒,吃素的時候我就胃口非常好,幾乎沒有我不愛吃的東西,吃葷後更是無所禁忌。

 於是反推回來我近日下廚唯一的食客,為何他用餐的習慣常常會悄悄惹惱我,是由於我們生長的環境差異的關係吧。從小我媽就自私,在餐桌上的表現是專挑好吃的,難得買一點好貨(例如昂貴的荔枝)她會毫不替其他人著想的就吃光,也不覺得慚愧。我記得自己長大一點後發明了"盤飯",在家裡就像在自助餐打飯一樣,每個人都用一個大盤子分菜分飯,也就是不再從菜盤去夾菜,而是公平的分配菜量。那時候還是婆婆在燒,而且我們三人都已經吃素了,我會有這種舉動是太憤慨媽媽不樂意吃剩菜,又專揀特別好吃的吃(ex 香椿炒蛋),所以一開始就分配好菜量,這樣就讓她沒有自私發揮的地盤。果然她也很生氣,要取消我這種舉動,後來怎麼樣也忘記了,但可知我們家吃飯是相當競爭的。所以當我熱心端出自覺美味的料理時,對方沒有特別的表示,只是默默地吃著,洗碗這件至關煮婦心情的事又愛做不做的,就觸怒我脆弱幼小的主婦心。因為在我生長的環境裡,有一點好菜出來你稍不留神就會被搶光....

 不過這位默默先生的好處是當他跟你一起用餐的時候,絕不會把桌上的好料都搶光,如果你要的話,他樂意盡量補好料給你,你完全不用擔心好東西被吃完,比較需要擔心放到壞掉。另外跟吃飯吃很慢的人相處的好處是,自己的速度也會變慢,這麽多年的磨合下來我們的用餐時間已經漸趨一致,我不再那麼狼吞虎嚥也是好事一樁。習慣差異是一時間難以改變的,或許這輩子都不會改變,我也很難改掉愛吃的習慣,但至少開始吃素是個好抉擇。

 


 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ionys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